jacky 發表於 2012-11-29 14:14

南方都市報:給華語樂壇的一封信→於 2011-01-05 09:25:27

發表者: jacky 於 2011-01-05 09:25:27 (349 人閱讀過)

            南方都市報:給華語樂壇的一封信
北京新浪網 (2011-01-04 11:00)

  親愛的華語樂壇:

  說來心虛,人家找上門來要我寫點你的事。可過去一年來,多是你來找我,我偶爾主動接近,年紀長嫌舟車勞頓,也到不了太遠。每回總見面匆匆,怕說不全給人笑話。

  咱們年初相會,是我偕同友人觀賞縱貫線演出,歷經整年奔波于內地港台新馬美巡演五十來場,當時回台首站,有幸聽見李宗盛保留給台灣樂迷的壓軸新作《給自己的歌》,歌詞句句有自嘲有洞見有深意,殺傷力之大,摧折人心,縱貫線後來拿了金曲獎評審團獎。不過我們之貌合神離,也能從金音創作獎之“海外創作音樂獎”這項因報名數量少質欠佳而從缺一事看出端倪。

  我們的關係冷淡了一陣子。對,就是你老拿實體唱片市場萎靡之說煩人,聽得我彈性疲乏,難再激起任何同情。不論製作經費與演出人才,綜觀近十年來,有角色有故事,動聽且具普羅知名度的流行歌,幾乎闕如。KTV點播排行金曲大抵不脫“傷心離開/你不愛我”之基本邏輯,反覆使用著“守候”、“離別”、“眼淚”、“寂寞”等字眼;語意情境顯得過時陳舊,經常是創作人不多作思考的結果;創作人不多作思考,又可能是唱片公司給的限制。新生代的小天王小天后縱有聰明企劃撐腰,在主打歌里大量選用新鮮字匯,亦多淪為如五分埔般的名牌拼貼。於是愈來愈多的新歌與當代青年的生活失去關聯,它背離了群眾,自怨自艾。另一原因,是流行音樂於出版之外其它面向的發展,從數字傳輸到演出通告,百花齊放,算是熱鬧有余,誰還管得著一旁有人抽抽噎噎低泣著。

  我想你要拿獨立樂團風起雲湧是下一個主流雲雲來轉移話題,我同意,只想提醒所謂的獨立音樂,在獲得空前成長的過程,亦失去了同儕昔日相濡以沫的保護,面對消費者一視同仁的檢視,“娛樂”(整體的表演水平,非僅止於跳舞等歡樂面向)的能耐遭受強大的考驗。借扎伊爾德于著作《音樂的極境》(Music At The Limits)里,《萬人迷大師── 評》一文所述:“在你對你的藝術的內在義務,和社會的外在需求之間,如何拿捏平衡,社會要求滿足、娛樂和興奮,這需求其實不能置之不理。”這寫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論點,至今仍然適用。

  說到這,不能不提陳奕迅。過去這幾年,當媒體仍繼續以“女明星”角度看待女性創作者,似乎渾然不覺在音樂的領域,她們其實已經逐漸進入了領先群,男歌手部分幾乎僅有玩興與實力兼具的陳奕迅撐住一片天。近來終於有林宥嘉與韋禮安突破重圍,有意思的是,他們現階段的企圖,特別是中慢版情歌路線的經營,似乎都是當個小陳奕迅。難怪陳奕迅數月前將《DU O陳奕迅演唱會》移師台灣,果然延續香港爆熱行情。至於歌神張學友似是終於明白自己的高度早該自流行歌戰場升級,玩起更符合身份、深具成熟品位的流行爵士。這點倒是很值得與他同輩分的歌手參考。     

  離我有點距離,難免忽略的大陸樂團,對此似乎有著比同輩更清晰的觀點。在台灣進行過北中南三場小型巡演的北京樂隊P.K.14,曾在訪問中表示:“我們要做的是好的音樂,優美的歌詞,以及在歌曲中傳達信息。”他們連同早一步在高雄的大港開唱演出,技驚四座的北京同儕──重塑雕像的權利,甚至是曾在摩登天空音樂節登場的萬能青年旅店,于思考深度于演出質素均堪稱是對本地樂團的震撼教育。   

  容我再嘮叨幾句:下一個世代的流行音樂,首先要重新找回與當代世界溝通的能力,不再為實體所定義,從CD到建築物終成為一種過時的隱喻;它亦將自偶像所綁架的範圍中逃逸,回到隨人而生之的自由吟游狀態。

  尋求娛樂與感動的大眾即將進場,請準備好。

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還是愛著你的前愛人

  執筆:小樹(第十六屆與第十七屆金曲獎評審。著有搖滾樂小說作品《1982》、音樂文字作品集《關電台司令什麼事啊?》、Street Voice音樂頻道總監)

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南方都市報:給華語樂壇的一封信→於 2011-01-05 09:25:27